11/19/2009

奧巴馬訪華 中美主要報章頭版



上海 / Town Hall . 假學生























北京 / 胡錦濤 . 故宮




















北京 / 溫家寶 . 長城
















11/17/2009

「一國兩制」台灣插旗


報導指,紙牌上「台糖一國兩制研究協會」,為台灣之筆誤。自由時報



香港有「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台灣也終於有了「對口單位」:「台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

前者遠於香港九七回歸前已扯旗(1990年),為「京人治港」搖旗呐喊。後者則搶在台灣「被統一」之前打樁,向「一國兩制先行者」奮起直追。

由台商發起的「台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近日在台北舉行籌備會,其「含金量」及級別氣勢,有直追香港「對口單位」之勢。後者之大當家(理事長),乃為疑似中共地下黨員兼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一眾理事,亦非富則貴。

中國對台統戰的「一國兩制」,已進入台灣內部,讀者向本報爆料,昨天台北的凱撒飯店有場「台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籌備會成立大會」,更過份的是,門口竟擺著「台糖公司董事長胡懋麟」的恭賀花籃。
……
為何要送花給一國兩制的研究協會?胡懋麟解釋,這是單純的學術活動,他自己本身也是學界出身,像這類的研究議題可以有很多討論空間;兩岸若能多「對話」溝通,絕對比「對戰」來的好。(自由時報,11月15日)



「一國兩制研究協會」前天在北市舉行籌備會,日子又選在中國派出多位卸任黨政軍高官來台的情形下,不免引發政治聯想;據了解,在中國經商多年的蔡武璋今年十月中旬前往中國山西參與活動時,使用的名號就已包括「台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理事長」,顯見成立此協會並非臨時起意。
……
蔡武璋昨證實,籌備會確有召開,協會成員共六十餘位,由各行各業人士組成。他指出,目前兩岸情勢發展相當難得,可以共同爭取發展,但在政治上,他認為台灣不可能接受港澳這種一國兩制模式,然而卻也有許多人在討論這項議題,因此他希望透過企業界及學界人士的共同討論,看看哪一種方式對台最為有利,也要看看對方提的模式有無可行之處。(自由時報,11月16日)


一國兩制,台灣人不愛聽,更棄如敝屣,但中國政府愛聽,朝思暮想。遊走兩岸發財致富的察顏觀色有識之士,投共所好,組建一國兩制宣傳隊,噁心台灣人,但討喜中國官,固島內糞便島外香。

「兩岸政治路線上的此一分歧難解,莫說台灣人不願接受『一國兩制』,就連香港保留了『兩制』的大帽子,但港人欲爭取更徹底的民主,仍不免受北京打壓。北京一再用『主權』角度訴諸兩岸統獨分歧,但在此之外,兩岸對民主制度的概念與實踐皆不相同,這才是政治談判的真正障礙。」

親藍聯合報係旗下《聯合晚報》社論,卻籍香港「一國兩制櫥窗」之異化怪像,大唱一國兩制反調,指台灣的「民主自由」與大陸的「威權專政」,難容於「一國」之下。

問題不只跟主權領土有關,更關係到制度分歧。鄭必堅說,30年前大陸作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調整,意味兩岸間不再搞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之爭。鄭必堅所說的「意識形態之爭」,恐怕非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而是指兩岸政治制度的「民主自由」與「威權專政」的路線分野。(聯合晚報社論《和平演變:別再花上一甲子》,11月14日)

當是時,中國黨政軍高級幕僚登台召開「兩岸一甲子」統戰吹風會(官方打「學術研討會」旗號),胡錦濤外交智囊鄭必堅期間籍機再吹一國兩制陳風,指台灣人拒共拒統,乃基於「缺乏了解、存在誤解」。聯合晚報社論有的放矢。

鄭必堅表示,大陸提出「一國兩制」,意味著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形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

他指出,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民眾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必須以包容的心態面對,並以最大的耐心化解。(聯合報,11月14日)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自由」之制,在大陸的「威權專政」之制的滲透進侵下,節節敗退,搖搖欲墜。台灣「被統一」於大陸若為一歷史政治必然之自由落體運動,則其生死存亡,固係結於是其「民主自由」和平演變對岸的「威權專政」,抑為相反之逆流進程。

Good governance,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freedom, democracy,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are all the more essential now that your government is moving Taiwan on a path of closer economic ties with China. We believe that a decrease of tens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would indeed be welcome, but emphasize that this should not be done at the expense of the hard-won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Taiwan itself.

Thus,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your large neighbo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needs to be an open, deliberative and democratic process, in full consultation with both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the democratic opposition, and fully transparent to the general public.(三十一名西方學者致台灣總統馬英九公開信,刊Taipei Times,11月13日)

11/14/2009

【政事記】政改,亞視(11月14日)

政改決戰


港府日前向傳媒放風之心儀「優化區議會方案」,《信報》今日社評表態反對。社評批,功能組別增納區議會議席,「對立法機關的角色,功能和運作」三方面皆為不利,並且質疑民意低迷的曾特首「是否有能力爭取市民支持新一輪政改方案」。但反對之餘,該社評並未提出明確意向或建議方案。

政改決戰第一回合,各派圍繞區議會方案交手過招。北京及保皇勢力拋出此O五槍斃方案之五花八門升級版,威逼利誘,挖牆攻心,泛民主派統一戰綫搖搖欲墜。

昨午,泛民議員協調會(飯盒會)宣佈達成一致意見,表明不會接受區議會方案。數小時後,傍晚,受唐英年約見後,「溫和」民主派馮檢基即反口,稱有條件接受區議會方案,只需政府承諾2011年前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即萬事有商量。


泛民昨午舉行「飯盒會」,召集人何秀蘭在會後強調,倘若傳媒消息所指的區議會方案就是政府即將推出的政改諮詢方案,與會的泛民立法會議員已有共識不會接受,包括民主黨、公民黨、馮檢基、李國麟、社工界張國柱、只欠梁耀忠及李卓人未有出席。(信報)

馮檢基會面後稱已開出底線,包括要求取消區議會委任制,以及要求增加立法會議席,直選及功能組別各增加7至10席。對於現時坊間盛傳的區議會方案,馮檢基說﹕「若方案無委任制,將會支持。」(明報


馮檢基會後表示,向唐英年重申民協在政改的底綫,是不能較○五年政改方案差,以及在二○一一年取消區議會委任制。不過,唐英年給他的回應,令他認為政府取消區議委任制的可能性並不樂觀。(星島日報


政府方案過關,須撬動泛民四票,極力反對五區總辭逼宮策略的馮檢基變節投誠,眾望所歸,懸念僅在,餘者三人誰孰。李國麟當也呼聲高漲。

但政府(唐英年主事)高調率先約見這兩位「準投降派」,明挖泛民陣綫牆角,不啻點名二人有變節潛力,是故被斥策略失當,「令馮李二人成為眾矢之的,備受壓力」。


今次政府將推銷政改方案的任務交給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有泛民主派議員分析,唐英年昨特別安排與民協馮檢基及獨立議員李國麟單獨見面,明顯改變以往政改拉票策略,希望分化泛民,再想辦法逐一擊破。
……
「 05年曾蔭權一開始時仲想爭取民主黨同埋班大狀支持,搵李永達、湯家驊傾,唐英年一開始已唔諗拉泛民兩黨,只求有三、四票泛民支持,策略好唔同。」(蘋果日報)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表示,唐英年的會面策略一開始就出錯,先是被揭發找建制派政黨,於是急急找泛民見面,令人質疑其誠意。唐與泛民會面,又選擇先見馮檢基和李國麟,會引起很多揣測,如認為這兩人是重點拉票對象,結果二人成眾矢之的,壓力倍增。(明報)


另一邊廂,中聯辦也拉開決戰陣勢,預備召集港區政協代表,與保皇勢力串聯通氣。

在港府公布政改諮詢方案前夕,中聯辦下周二約見港區政協代表,有政協估計,將會討論政改諮詢文件內容,而中聯辦也會了解他們的意見,預料屆時也會談及推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組成問題。(星島日報


南華早報



亞視


CCATV 易主故事後續,蔡進劉退,或將開外資(中資)控股香港本地電視台先例。親共台商蔡衍明推進亞視收購行動,紅色商人鳳凰衛視老闆劉長樂功成身退,願出讓與陳永棋合持之亞視股份,此間交易障礙僅在,此後蔡衍明實際持股量將觸犯49%之法例紅綫,須交特首及行政會議特批。

消息人士又稱,若旺旺主席蔡衍明進一步增持股份至控股權,可能要特首聯同行政會議特批,擔心此先例一開,日後電視控制權便隨時落入其他外資的手上,「無理由台資就批,其他資金就唔批。」他說。一直傳有意賣盤的電視廣播大股東邵氏兄弟,可能會因此先例一開,可增加售股彈性,屆時,香港兩個主要免費電視台,都可能落入外商之手。(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