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奇跡」,選票締造。今日,美國人用選票將非裔奧巴馬送入白宮,將個人及國家之福祉,向曾經是二等公民飽受歧視的少數族裔傾心相托。民主的最美麗花朵,在美國大地開花結果。
改變(change),希望(hope),歷史(history),歷史性(historic),被用來標籤此史無前例的「奧巴馬奇跡」,標籤此破天荒「美國夢」之美夢成真。這些辭彙,兩日之前,也被用以刻記陳雲林史無前例訪台之行的政治及歷史定位。
但中國無夢,「奇跡」沒有降臨台海兩岸,"All things are possible"也沒有發生在陳雲林身上。身為中國特使的海協會會會長陳雲林,向台灣大方奉上三通協議及兩岸商機,但仍拒絕給與台灣人夢寐以求的政權承認及主權尊重(中華民國)。
明日的陳馬會,陳雲林不會尊馬英九為「總統」,已毫無懸念,因為昨日,陳雲林口中,賴幸媛仍是賴「負責人」(「台灣主管大陸事務的主要負責人」),不是「賴主委」。
前日,中國CCTV報導中直呼賴幸媛為「台灣陸委會主委」,曾惹起台灣傳媒的驚喜,歡呼與期盼。「這是兩岸分隔六十年來,中央電視台首次直呼台灣官員頭銜」:
央視表面看似小小改變的舉措,其實是出自中共對台決策部門的「默許」,顯示北京當局今後處理兩岸政治關係,將改變過去迴避的態度,更有彈性地「正視兩岸分治現實」。(中國時報)
陳雲林一句賴「負責人」,迅即將台灣人,包括馬英九的一廂情願徹底粉碎。
《明報》隨後更澆冷水,披露「賴主委」事件純屬中國記者口誤所致,並非中國政府破禁或所謂「默許」:
央視記者當時稱「台灣陸委會主委」是講錯,昨天下午央視播報「陳賴會」時,其字幕對賴幸媛的稱呼是用「台灣地區大陸事務負責人」,而新華社的稿件也是用「台灣當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來稱謂。
陳雲林動身前夕,曾有中國學者建言,呼籲政府容許陳雲林直呼台灣官員官銜,包括直呼馬英九為「總統」,籍此史無前例歷史良機一舉突破政治禁忌,爭取台灣民心。
由此,島內外輿論滋生浪漫想像,胃口吊起,陳雲林訪台,「一個中心兩個焦點」,「江陳會」為中心,綠營反陳示威以及官銜稱謂,成為新聞焦點。
但結果,對台政策比江澤民大躍進的胡錦濤,沒有再邁一步締造「歷史奇跡」。三日間,當著對岸來使,台灣人嚴倬雲,賴幸媛,江丙坤,「總統」不離口,面對面的陳雲林始終不為所動,依然照固定劇本演出念對白。依然是,台灣官銜,各自表述。
另一輿論焦點,在野民進黨之聲勢浩大反陳示威,陳雲林今日也暗作指責:
「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部分台灣民眾對我們還有很多的不理解,甚至有很多激烈行動,台灣同胞對這些事情還有許多不理解,加上兩岸還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導致他們心中許多的不滿,我聽到了,我也看到了。這種情形我來的時候,已早有事先準備。但我真的不是,因為你們強烈反對,我就一意孤行要來」
登台以來一直稱對台灣反對聲音「我聽到了,我也看到了」的陳雲林,對如影隨形貼身追蹤的抗議示威,終於不奈反擊。
台灣反對黨及街頭抗議者表達的不同政見,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國家認同,不同意識形態,陳雲林統統歸之為「不理解」,「有很多的不理解」,「有許多不理解」。自由社會的政治異議,中國高官陳雲林目為不明真相。
不過,儘管指「部分台灣民眾」不明真相,作出「很多激烈行動」,宣稱對台灣式民主「早有事先準備」的陳會長,仍無意與之溝通,與之對話,以理服人,收服民心。
而此前,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為陳雲林送行時曾表態,尊重台灣多元聲音:「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只要意見是善意的,有利兩岸關係發展的,都會予以重視和尊重。」
綠營之反陳反共反中聲浪沸反盈天,陳雲林堅拒謙卑與啞忍,表現出一種「我吃定你了」的自信。
《中國時報》 賣身投靠旺旺集團,更增強這種自信的底氣。
如同向陳會長獻禮,藍營喉舌《中國時報》今日宣佈,其將委身於在中國有龐大商業利益的台灣食品公司旺旺集團,「在經營環境日益艱困之際,為期永續經營發展」。而立場反共,與中國政府交惡的黎智英「壹傳媒」,日前還被傳積極洽商接盤中時,「且已洽談到最後階段」,結果還是出局。
(台灣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